2022年4月26日凌晨,突然对早恋话题感兴趣(虽然我本人并没有在初高中阶段谈过恋爱),用“早恋”+“问题化”的关键词在知网查了一下,发现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非常的有解构性,用的是福柯的话语哲学,深得我心,在此记下。
原文摘要
早恋,不仅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学术研究中也有一席之地。然而,早恋在规范化的学术文本中是如何被处理的,迄今尚未得到深入讨论。以福柯的话语哲学为基础,本文对1979 至 2015 年有关早恋的研究文本进行梳理,通过对“什么是早恋”“谁在言说早恋”及“如何言说早恋”进行分析,揭示早恋话语空间的特点, 并联系中国教育之现实,反思蕴含其中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作者介绍
施旖旎,女,1991年8月生,湖南湘潭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09年起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社会工作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3年获学士学位,2018年获博士学位,期间于2012年8月至12月公派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交换学习。2018年9月起任教于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住房话语、教育社会学。
参考文献
施旖旎 - 早恋的话语空间研究:1979—2015,链接;
施旖旎 - 简介,链接;
网易浪潮工作室 - 旗帜鲜明地支持早恋,链接1,链接2(Archive.org备份);
知乎 - “松鼠”的回答,链接;
知乎 - “马前卒”的回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