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凡勃仑著,李华夏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
昨天(4月12日)把凡勃仑《有闲阶级论》快速阅读了一下,范围是1-4章。这里对阅读的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
凡勃仑的“有闲阶级论”是一种立足于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之下的作品。新古典经济学虽然不再如重农主义那般强调土地的价值,而是更在乎生商品的生产与分配环节,更加注重从生产者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在这里,政治经济学则是从法律、资本与政治学与商品生产的角度进行思考,立足点是与新古典经济学相类似的),但这也造成了对于消费侧的考量的缺失——正是立足于这一点,凡勃仑为代表的学者创立了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制度经济学派(借鉴了心理学比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以及人种学(体质人类学)的思想)。简而言之,凡勃仑更加强调对于古典经济学所不注重的消费与社会、文化进行探讨。(与之相关的经济学派则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奥地利经济学派)
理论内容
正是从这个视角出发,凡勃仑探讨了“有闲”的话题。凡勃仑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这样的划分。
类型 | 经济活动形态 | 价值观 | others |
---|---|---|---|
原始初级文化 | 注重物品的生产,利用非人体(no human)的事物进行劳动。 | 注:该阶段是作者基于心理学的一种推论 | |
掠夺型文化 | 1-生产-女性为主,key:“惯性”、重复劳作; | 与2并存 | |
2-功绩(非生产)-男性为主,key:“活跃”、作业本能(instinct of workmanship,这个概念其实在1也有,但是更强调一种高效率的作业生方式)、效率、攀比、战利品、杀戳、荣耀、掠夺 | 物品、数量、占有——消耗作为特色 | ||
3-“休闲”的生产,物的消费,财富的积累(a-自己努力获得的;b-传承获得的(此特点在阶段后期更为看中)) | 积累为特征,攀比,不愿毫无建树的努力——勤奋及节俭的本能 | 因为“不得从事生产性的工作”,被休闲阶级逐渐否定,转移到了炫耀式的休闲、消费 | |
准平易相处类型 | 4-“有闲阶级”成为了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存在,休闲生活、免于一切有用的劳役,“炫耀式休闲”;领域:仪式、礼仪、艺术or考古知识、代劳、越位休闲(佣人帮忙从事非生产性的劳动) | “休闲”并不是指懒惰或毫无作为的遗憾,而是指——非生产性的消耗时间,因为,有闲阶级认为生产性工作是无价值的,并且借助休闲来展示其有足够财力来维持闲散的生活。 | |
后续阶段(比如“平易相处类型”) | 5-“炫耀式消费”,消费(a-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费(生产性效用),b-超乎量、超优质的消费,后者被称为炫耀式消费(非生产性效用),接续“生活方式”),领域:贵重物品、麻醉饮料、越位消费 | “消费”,是为了名声,其代表拥有财富或地位的标志,“炫耀”表现为过量、过质; |
凡勃仑借用了弗洛伊德对于人类心理发展阶段的视角(肛门期、xx期、成年期……),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初级文化、掠夺性文化、准平易相处阶段、平易相处阶段。如果说,原始初级文化是注重生产的文化,那么掠夺性文化则再次基础之上增加了基于功绩、掠夺的经济活动方式——这类似于游牧民族的经济生产方式(在这里,中国文化将游牧民族的掠夺文化认定为较为初级的文化,而将农业文化看做是比较高级的文化,但在凡勃仑的视角,“似乎”是反过来的)。掠夺型的生产方式,更容易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以及更为宽裕的时间,因此,在这里被凡勃仑称为“有闲阶级”,而这种阶级为了与其他阶层进行阶层划分,会进行相应的“有闲”文化与活动,这就是后来会涉及到的“炫耀性休闲”与“炫耀性消费”。
而对于“炫耀性休闲”而言,凡勃仑将“休闲”与“私人所有制”联系在了一起,认为“休闲”是展示“私人所有制”的一个重要方式。除了表格内容的简述之外,作者还专门针对像我这样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给予了这样一条特别说明:尽管有一些活动确实带来了生产性的效用,但是,参与者本身并不直接以其作为产生生产效用的活动,所以这种活动仍然被看作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活动。在这里,凡勃仑是将非生产性与生产性的区分,按照参与者的主要目标诉求进行了划分,这就类似于韦伯的“理想类型”,但这也是存在一定的认知缺陷的——虽然凡勃仑的这种分类帮助我们构思了一种基于分化的经济活动认知模式,但是,两者之间的界限似乎被看作是非常分明的,也就是说,两者之间不论出现了何种模糊地带,只要其主要目的是生产/非生产的,那么就是生产/非生产的——这带来了对于生产与非生产活动之间,进行交互讨论,也就是关注其互动关系之间的疑惑。而凡勃仑从生产者主位视角的思考,虽然对于经济学而言补足了消费及其背后的文化特征,但对于消费者主位的我们而言,却也将我们描述为了某种“理想类型”的承载者,仿佛我们的所有非理性行为都被关于了一种可被测量的理性行为动机及测量指标,这或许就是凡勃仑的概念体系在我们现今应用中的一个比较大的缺陷。
如果说,“炫耀性休闲”是对于多余时间的处理方式的话,那么“炫耀式消费”则是将对象:时间,换成了“物品”。除了表格上的简要介绍以外,凡勃仑认为,“炫耀型休闲”与“炫耀性消费”在之前是处于一种并行状态,而后来,“消费”逐渐成为了更为主要展示“炫耀性”的一种方式,凡勃仑给出了这几个解释:1-人口流动、地域流动、更广大的关系网的背景下,用消费来展示权力、财富的能力更直接;2-作业本能(类似于效率、理性等),反应较慢,使得“剁手”的现象持续(这个意思就是说理性的反射弧没有拉过来,但结合后面的其他文献,实际上想要说明的或许是,作业本能被压制住了,因为名声的展示更重要);3-在流动社会取得名声(城市以消费获得,而农村以积累财富获得)。
在这之后,凡勃仑似乎对“作业本能”进行了一个简要论述,在p73-76部分,因为看不是很懂,所以这里通过其他学者的文献(赵锋,2011)来补充这个概念。作业本能(营造本能)是一种人类的本能,其能够感知事物或技术的实用、效率的有点,也能感知无益、浪费或无能的缺陷,因此是一种倾向于节约与效率的能力。而在准平易相处时期开始之后,有闲阶级的真正产生,以及同族团结一致的本能(共同体)开始呈现。在后来的阶段,尽管作业本能仍然存在,但是由于共同体的维持需要所导致的对于名声的追求,使得对于伪饰的需求增多——这具体表现为,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权力与财富,然而又在实际上通过作业本能来行事,形成了“面子”与“里子”的矛盾、冲突之处。这就涉及到了当前的一种“两栖消费”的探讨,也就是一种基于“效率性”的探讨。
由于5章之后的内容没有阅读,因此这里结合一些文献进行补充,解释凡勃仑对这种炫耀性的休闲、消费的看法(张江伟,2015):
1-由社会上层传到社会下层的炫耀性规范,使得人们倾向于根据财力的等级来判定一切;
2-炫耀性消费将现代资本主义体系所释放出来的生产力予以全部吸收,从而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改善人类的生活(在这里,什么样的消费才是“有效增进人类幸福”?这个标准,似乎凡勃仑没有说清楚);
并且,凡勃仑还认为,财力的攀比与“作业本能”(勤勉)之间并没有正相关,而是负相关的关系——在积累财富的社会注重某种注意力掠夺,歧视性的区分将社会真正需要的劳动予以忽视以及不对称的评价,真正的暴力变成了和平表象下的暗斗,在各种社会过程和筛选机制当中,一些人获得了成为有闲阶级的入场券,而另一些人则没有,同时这种风气影响了社会的下层的走势,并且有闲阶级在财富上的优势使得其具有保守和稳定的特性,很难适应新的工业形式(阶层固化)——而起最终只是服务于歧视性的利益与狭隘的利己主义,最终无法促成集体和社会利益的目标。
从上述的内容来看,似乎凡勃仑的立场也站得住脚——其反对的乃是一种过分耗费,而特指的是有闲阶级的一些超量、超质消费行为。但这并不和一般消费者的超量、超质消费行为形成对立,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凡勃仑的理论及观念有可能会被放大传播,因为其暗和了中国对于财富的观念,在于要求节省节约,因此现在利用的应用方面也容易走向某种极端,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理论应用的适用性
最后,作者还专门对使用“挥霍”来描述消费、休闲的概念做了解释说明:1-挥霍并不针对个体消费者的行为,而是应该使用“相对效用”这个概念;2-挥霍的判断,主要是以“全人类的福祉”作为考量标准,而不是个人;3-挥霍这个词在文化内有一定的负面意义,因此,个人的“享受”行为往往需要和全人类的福祉进行挂钩,才能获得某种合法性;4-除了因为文化习惯or明确进行歧视性阶级区分的动机以外,其他“超量、超质”的行为很难直接被以挥霍定义;5-一个物品的实用性与挥霍性可能同时并存,只是程度上面的差别。
那么在这里,凡勃仑的表述其实暗示了一个情况——“有闲阶级”这个概念体系更适合从宏观的、理想类型的角度来去探讨,而不是直接以微观的个案来分析研究,就算凡勃仑使用了一些个案,那么其也是反映了比较明显的阶层性特征才适合,这种个案是需要具有典型性的,因为其用来反映一个阶层的典型特性。而如果是以可以反驳某种典型性的微观个案作为研究话题的话,那么很难直接借用凡勃仑的视角来讨论,因为凡勃仑的认知方式还是比较结构化的,没有下沉。与此同时,其讨论对象主要指的是与劳工阶层相对的有闲阶层,时间点也刚好卡在了消费社会开始发展(而不是黄金期)的前期,再者,将人还原为一种立足于本能与炫耀的某种行动理性的经济人的视角,并假设了群体的在场使得消费与休闲成为一种必需,进一步强化了经济理性人的视角,因此,这是一种立足于生产者主权论的探讨,直接拿来分析消费者的行为,是很难的。
当然,有学者(赵锋,2011)也解释道,这是由于凡勃仑尊崇的人种进化学的思路,使得其主要以构造(建模)的方式,而不是实证or思辨的方式来讨论这个研究,因此对人类的发展阶段进行一个假设性的描述(原始、掠夺、准和平相处、和平相处……),因此在宏观上很容易对一些社会阶层的行为,以及行为之后养成的制度(习惯、文化习惯、生活方式等,这就涉及到布迪厄的研究)进行构想假设。因此,凡勃仑的几个理论缺漏便是:其一,阶级理论不是消费研究的唯一基础,不过凡勃仑因为是经济学的视角,很容易误将其当做一种唯一基础,但现实生活中,恰当的组织理论以及资本理论同样是消费社会学的分析基础。其二,消费既有出于权力(展示欲)的需要,也有出于资本运作的需要(这个在现代社会可能比较突出,且不能忽视,但这个的具体例子是?);其三,凡勃仑的这种分析框架是没有办法关照到消费现象中所表现的情绪,以及对于某种消费、休闲的热爱addicted的,而且只注重于与上层阶级的集体欢腾、共同体、宴会舞会之间的探讨,是对个人的情绪有缺失的。
文献研究趋势回顾
然后,我回顾了一下知网上,针对参考文献为“有闲阶级论”(截止2022年4月13日,中国知网专业检索,公式RF='有闲阶级论')进行一个简单的文献趋势分析,发现有几个特点:1-以2007年为一个节点,此时“有闲阶级论”被当做一个集中于“制度变迁”话题,集中在“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的学科背景进行探讨;2-有关“有闲阶级论”的文献发表机构最多的是吉林大学,其发表高峰也就是在于2007之后的2009年,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判断当时吉林大学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等学科是“制度变迁”话题的主要贡献者;3-在2010之后,尤其是2013年,“奢侈品”被作为一个关键词进行大量讨论,此时学科领域以“社会学及统计学”作为一个主要参与者被纳入;4-结合“应用研究”的话题,可以发现其与“社会学及统计学”的高峰时期,也就是2013年左右之后的曲线进行快速拉高。
综上,我们理由认为,“有闲阶级论”在早期被作为经济学领域的理论进行探讨,随后,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在保持与经济学领域的文献数量差距较小的情况下,中期达到了研究高峰,并且与研究话题“奢侈品”的高峰曲线相类似,也就是在中期开始,应用研究(而不是理论研究)的文献发展曲线被快速拉高;除此以外,根据研究的趋势来看,中国对于“有闲阶级论”的趋势是“理论引介”-“理论消化、模仿、应用”-“理论反思”。因此,《有闲阶级论》的趋势大致是:理论-实证,经济学-社会学,制度变迁-奢侈品-消费者,是一个由宏观理论模型到微观实践的落地过程。那么,《有闲阶级论》本身在研究立场上就有生产者主位论的存在,在中国的研究趋势也呈现出先理论后实践,并且学科往下移的趋势,自然也说明了这个理论被在其他场合“误用”的可能性——因为正如凡勃仑对“挥霍”的解释所言,其的理论分析视角更适合从宏观、具有典型意义的阶层画像分析,如果用在完全微观的层面是有一定的扭曲危险的。


参考文献:
凡勃伦. (2011). 有闲阶级论. 商务印书馆.
张江伟. 2015. 《对资本主义消费和生产伦理的分析与批判——读〈有闲阶级论〉》. 浙江社会科学 (04):24-32+155-156. doi: 10.14167/j.zjss.2015.04.003.
赵锋. 2011. 《〈有闲阶级论〉的理论成就》. 青年研究 (06):83-91+93.
p.s:凡勃仑的观念,是,这些炫耀式的内容,本身的前提是为了在某个共同体面前展示自己的声望,从而进行的,那么针对我做的田野,如果有的人并不是为了所谓的“声望”而言,去从事这些玩耍呢?或者说,虽然存在“声望”因素,但是更多的考量到了一种对于身体健康、自我愉悦的感觉,那么又能不能反驳凡勃仑的这种理论构建的可能性?如果这个共同体直接不存在了,那么会怎么形成?对于一个流动社会来说,原子化的个人是更多时候的存在形式,共同体更多表现在工作与学习身份,而在业余生活当中,尽管也有一些共同体的存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需要共同体的人。当然,流动的个体是复杂的个体,也许在一些方面他需要共同体,在另一些方面又不需要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