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goat644

  • {{ item.name }}
  • 首页
  • 阅读笔记
  • 写的东西
  • 技术
  • 有趣的论文
  • 音乐
  • 友情链接
  • Bilibili
  • Instagram
  • RSS

阅读笔记 | 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力》部分

  • lg644
  • 2022-04-07
  • 0
《知识与权力》
[美]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邱慧、孟强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因为吴彤(2007)的文章,我突然知道“地方性知识”的表述除了格尔兹的以外,其他人也有讨论,比如今天要涉及到的这位学者,劳斯。在《知识与权力》这本书中,劳斯着重讨论了两个话题:1-将科学理解为一种实践活动;2-将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与权力(政治学)相结合一起讨论。对于后者,劳斯明显是受到了福柯相关知识权力观念的影响,但由于不是我关心的重点,所以我在此不会涉及。我们今天主要回顾前者——将科学理解为一种实践活动,更进一步,我们将聚焦点放在其书中的第四章——“地方性知识”。

由于找不到英文原版,文献传递也还在进行当中,所以我不知道劳斯的“地方性知识”到底是翻译成situated亦或是local,而且谷歌学术似乎也没有看到一个专门的表述,所以翻译部分还需要等待确认。不过我们目前可以做的,便是把劳斯对于“地方性知识”的阐述起源、具体的分析思路来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

劳斯先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开始。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当中,“此在”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行为性的、自我决断的解释者,我们可以姑且称其为一种强调人的主体性的概念,而“存在”则是一种自然存在状态,通过与其相关的实践塑造得以揭示。说到这里,其实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海德格尔从胡塞尔现象学那里学来的,便是注重对于当下个体的感知——与注重身心分离的笛卡尔、结构主义的斯特劳斯不同,因此,海德格尔的生存哲学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之中,更受追捧。不过,海德格尔又对“存在”的部分进行了进一步分类:

此在(有行动、社会性的主体)………………
存在(其他事物)上手状态readiness-to-hand功能性的联系
……现成在手present-at-hand去情境化、去地方化科学、理论虽然有一定实践,但范围不多。 1-科学将其对象主题化——只关注事物的性质,而不是其背后更大的可能性; 2-科学对象的去地方化——事物的时空属性被标准化了,比如timestamp; 3-科学的目标是提出非索引性的命题——语言视角介入,表述被标准化,失去与日常现实的交互;

海德格尔将“存在”分为两种,一种是“上手状态readiness-to-hand”,这种情况下,事物与实践产生了一种功能性的联系,是处于一种实践的状态。而另一种则是“现成在手present-at-hand”,是一种去语境化、去地方化的存在,这种情况尤其存在于科学、理论领域。为什么这样认为,劳斯归纳了海德格尔的几点论述,大概是:

1-科学将其研究对象主题化了,只关注对象的性质,而不是背后更大的可能性;

2-科学对象在时空层面的去地方化,也就是“标准化”了,我们在这里可以timestamp为例;

3-科学的目标是提出非索引性的命题,比如在科学测量及文献的称呼术语方面,都失去与日常现实的交互。

不过正如劳斯所言,海德格尔虽然注意到了这些科学、理论的现状,但或许其存在着一些理念预设,也就是:

1-理论优位(其实和西方传统中,重视意识而轻视身体、个体、形式的情况相类似),

2-单纯用符号学的态度来解读这些科学、理论(主要指的是数学)(可是这些科学、理论的认识是为了用来实践,也就是从认识-方法的一整个流程,海德格尔只关照到了前者)。

具体而言,劳斯的反击理由如下:

1-海德格尔误解了理论表象本身的实践,因为理论自身也存在着一定视域,且理论的运用、实践与情境的关联,理论本身在推理过程中的机遇性、实践的、寻视的特征都没有被观察到;

2-实验、实验室的地方性的物质场景意义,以及实验室中得到发展的技术性的、实践性的意义都没有被关照到;

3-理论性去情境化,实际上虽然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但通过这样的方式,科学对象和实践,可以更加可靠地转移到新的研究情境中,而理论的组合变成了模型,是一种可以复用的解决方案,如果模型应用还促成了问题的产色,比如结果不符合预期、与经验结果的冲突等等,都说明了理论、模型解决的情境性特征(规训也是如此,因为其只是一种工具,并不是目的);

4-海德格尔本身的立场是不连续的,没有意识到,社会性的、功能性的情境性,依然左右着最抽象理论主张的可接受性(比如道德、伦理问题,每个文化圈都不一样);

“库恩等人看来,理论首先不是语句系统——因为人们首先习得它的表象内容,然后运用到特殊的情境当中,也许有时还得借助于架桥原理的额外帮助。”(劳斯,2004)在这里,劳斯引用了库恩的一句话:“理论是人们学者如何去使用的工具,而不是需要人们去揣测其含意的语句。”(Kuhn,转引自劳斯,2004)

而随后,劳斯从“实验”(实验的理论产生、严重、实践、与学术伙伴的合作)这个视角切入来具体讨论了,为何海德格尔会忽视科学的实践特征(实践是和地方性、情境性特征紧密关联的活动)。他认为:

1-海德格尔关心的是理论命题的解释,受到胡塞尔的理论先行的影响;

2-形成了一个预设——理论之外的实验,没有任何认知内容(单纯把实验当做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个实践or场域or活动);

3-把理论理解为去情境化的认知,因此实验(用来验证理论)作为工具,自然也是去情境化的;

而“标准化”到底扮演了什么作用?劳斯引用了一位学者的言论予以回复:“只有当工具关系到关键的或者准确的证据的生产时,对使用者来说,充分领会工具的可能性和缺陷才是必需的。如果它以常规的方式应用于数据的生产,那么简单粗糙的理解就足够了。这种情境需要的是原有工具的标准化,其设计可以是全面的,不用太过精细。”(xx,转引自劳斯,2004)换一句话说,“标准化”担当的是知识的快速传播及应用的作用,但这不代表每一次知识与现实场合的交互(也就是应用)都是以知识的标准化作为胜利的——因为现实场合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而这种问题就是情境性的、地方性的,需要我们以相应的特殊方式来解决。在这里,海德格尔将符号学、阐释学用在了一种“工具”、“手段”(也就是“标准化”)上,然后将其放在“目的”的座位上严刑拷打——这似乎是“对牛弹琴”?

所以,劳斯总结了自己对于科学实践的地方性、情境性的表述,认为:

1-实验室场所、实验人员本身就是地方性的;

2-实验室产生的理论模型被拓展到地方性(实验室)之外,主要是通过新的实践来适用到新的地方性,而不是继续找一个普遍规律;

3-实验室可以被看做是福柯的权力之微观物理学的活动场所,这种权力最终改变了周围社会世界的面貌(虽然我看不懂这一点讲的是啥意思);

4-海德格尔对于“去情境化”的对象、标准化的探讨,主要是集中在对十分专门的理论、事实、工具和程序的标准化(比如数学),它们被认为是一种促使实验室知识拓展的普遍适用的工具(但这也仅仅是个工具);

5-科学、知识、理论、模型的实行,本身就依靠社会语境的特定实践标准得以进行,还涉及到了学术界的内部分歧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在运用中理解科学知识。这种运用涉及到地方性的、存在性的知识,它处于对制度、社会角色、工具和实践的塑造的寻视性把握之中,使科学成为我们世界中的一种可理解的活动。”(劳斯,2004)

实际上,劳斯的“地方性知识”概念受到了格尔兹的影响,“地方转向”就是一个基本的相似点。不过,由于涉及领域的不同,两者也呈现出一些不同之处,现在这里做简要的归纳:

格尔兹劳斯
讨论话题法律人类学、地方法律、习惯法科学与实践活动
切入视角深度描绘(阐释学)以“实验”作为主要的切入点
基本框架“道德观念”-“事实”-“法律(判断)”“理论(模型)”-“实践(情境)”
对照比较法学的“西方法律”-“地方法律”研究;法律人类学在微观视角对于打官司等个案的研究;海德格尔等人使用符号学对于科学、理论的“去情境化”、“去地方化”、“非实践”的整体表述
观点&关键词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习惯法,更强调地方具有某个体系的文化,而不仅仅局限于空间意义上的地方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情境性situated、标准化,更强调某种具有非普遍主义的知识实践过程,也就是实践情境

总的来说,两者的local knowledge面对的讨论话题、切入视角、基本框架、对照、观点&关键词均有所不同,不过基本的背景都是出于对普遍主义、还原论、符号学、阐释学、现代主义的一定程度的反思(虽然格子有所侧重)。格尔兹主要是在视角上将微观事实与宏观架构进行对照,而劳斯主要是将类似的思路应用到了科学、理论领域。对于我的论文而言,劳斯的更贴切一些,不过劳斯的举例主要还是以科学、理论的生产侧作为一个主要的描述对象,对于应用、实践(消费、尾端)侧,虽然有举过几个例子,但讨论还不是很具体——而我的论文将聚焦在后者。需要注意的是,我的论文对于local knowledge的关照,将主要不是聚焦于local、place的空间意义,而是主要聚焦于situated的指向,这是与unsituated做比照的。

参考文献:

吴彤. 2007. 《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 自然辩证法研究 (11):87–94. doi: 10.19484/j.cnki.1000-8934.2007.11.024.

约瑟夫·劳斯. (2004). 知识与权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23 lazygoat644 . 闽ICP备17015558号-1
Theme by 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