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将用这份日志记录半个多月以来的各种面试辛酸史。
作为一名人文社科的研究生,我知道,研二的下学期,就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了:论文开题,准备找实习,以及……似乎就只有这两个主要方向是我要考虑的。不过稍微值得庆幸的是,当其他人还在纠缠论文要写什么的时候,我已经在十个月前就提前预想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把它一一化解,只需要再补充一些材料就好了。所以,我目前的主要方向是——准备找实习。
很早以前我就对互联网的产品感兴趣,在小学的时候像过家家一样地在百度知道、搜搜问问上面搜集用户的产品反馈并转移给相应的运营,又或者在初高中的时候看各种IT新闻,再就是本科的时候买了本python书,随便乱玩了一通不精辟的东西,在信息处和老师整天对线,or呆了些大创项目的团队却也没有亲手参与其真正意义上的实际过程——我做的就是用几个小时把文字排版润色了一通。回看这些过往,我发现:似乎我对产品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比较极端的两个层面,一个过分强调个体的感受,一个过分强调理念的先验性,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我承认,这也许和我比较爱思考某种逻辑性的东西,或者和我非常注重个体感受的意愿有关,而本科的专业的某种先验批判倾向也间接促成了这种观念的形成——我不能否认我的专业所学对我的三观的良好影响,但确实,就产品、职业发展而言,这可能是一种障碍。同时,在相关的制度影响之下,我也没有在本科期间找过任何产品相关的实习,当周围的人都开始用各种实习求职app的时候,我似乎、仿佛置身事外——我只是下载了一下,但却也没怎么动心。
研究生阶段来了,我本以为能够研究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关的事物,却也没想到,这样的代价就是和本专业的主流继续保持距离——我所在的学校的专业,已经是这个专业的“边缘”研究方向了,没想到,我的兴趣与思考,却又是“边缘中的边缘”——而当我意识到了这一点的时候,我便知道,我定是没办法依靠这个专业来谈所谓的人生规划、事业发展了,而这点私人的兴趣与思考,注定只能是我在工作繁忙之余的一点小憩。所以我尝试发挥这个专业对我而言的最大用途——构建我彻底的价值观,尽管不能直接带来经济价值,至少是连接了宏观、微观层面的,毕竟我在这方面实在是太缺乏了。于是乎,在21年9月份读完了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之后,我可以说已经完成了这个最大的目标——在这之后的专业课,感觉我的表现状态与思考广度、深度都比以前有了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而当完成了这个最大的目标之后,毕业论文的构思就自然而然的产生出来了。理念的构建已经完成,就等待脚踏实地的那一步。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准备找实习,学会养活自己。
21年5-6月份,我上了一门python课,把我以前所学的那点皮毛捡起来,然后在强化了一下,稍微懂得了什么是机器学习——找样本,清洗,找特征,归因,使用不同模型算法测试,得分,评判。
21年7-8月份,我报了一门产品的培训课,花费较大,有一定的收获,但事后感觉不是很值这个价钱。
21年10月至今,在学校信息处又找了份助管工作,继续完善相应经历。
这一切,在22年2月份底的某公司策略产品面试时,还一直是我“骄傲的资本”。我从刚开始的畏难、恐惧到随后的自信,乐观,都和这三份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
而这种自信、乐观随后也消失了——也许是因为自己还“不够优秀”吧,过了三面(注:一般过了三面就可以等发offer了)之后,人事告诉我没有hc(注:其实就是head count,是人头配额的意思),然后给我硬是加了个面来判断要不要留下。加面的面试官,是一个技术出身的大boss,而结果也可以预期:当然是失败了——在一个技术人的面前,我那点二流子技术水平算什么?于是我又和人事沟通了一下换了个岗位面试,他还安慰我说:都过了三面,之后的面试算什么?
表面“嗯嗯”,但实际上又不然——谁知道自己又会碰到什么新情况呢?我抱着努力的心态(也或许是一种打短期战役的思路)把《策略产品经理:模型与方法论》花了三天时间快速过了一遍,在3月7号面了第二个岗位的面试,但感觉并不是很好——面试官说我“没有商业思维”,但我确实又看了相关的材料,不过当时就是没有回应过来面试官考的是这个点,不然我就应该补一句——不过,这已经是过去式了,后悔也没有用。
于是我只好开始接连投着其他公司的岗位,按照正常的流程顺序进行,等啊等,没有什么强烈的反馈。而我也终于意识到:找实习这一件事情,似乎并不是一场短期战役,相反,其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于是,我也尝试把那种直接的反馈感的诉求,转化为了“韬光养晦”般的耐心——因为前者的存在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后者更可能是一种常态。而这接连四五次的面试经历也让我开始逐渐明晰起来自己到底缺了什么,有的时候是缺了那么点数据的评估,有的时候是缺了那么点数据问题的拆解能力,有的时候缺的也许仅仅是压力测试之下的应激反应能力,有的时候缺的是及时补充自己的相应特点,以获得面试官的肯定……这些要求,似乎并不是可以借助任何一个书本,or任何一个培训课程就马上解决的。而我的反应较慢的习惯也使得这些“缺点”显得更加放大。
而我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大陆任何一个专业与其在职业发展之间的那种,巨大的张力,不论是何种层次。
那么,接下来怎么办?走一步是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