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前,向老师展示了这篇“新闻”,被老师严厉吐槽了一顿,说根本不是新闻😂,大家且看且看即可~
“鲁迅先生说‘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文学创作也是如此,有什么样的生命,就有什么样文学作品。”近日,煤矿文学著名作家刘庆邦到访矿大,与现场观众一同漫谈自己的创作观。
文学应该“劝善”
“文学是劝善的,是为了改善人性的。”刘庆邦说。正因为如此,作家的第一个要求便是有“善良的天性”。“如果一个善良的人不写作,那么他可能不会成为作家,但是一个恶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作家。”他补充道,“文学是一种精神性的慈善事业,虽不能给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直接性的救助,但却可以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抚慰。”只有作家有了善良的天性,那么作家才可以使文学成为不幸人们的关怀者,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当然,这并不代表文学作品永远只能描写正面、积极的事物,它也可以描写消极的、阴暗的,来最终服务于文学“劝善”这一目的。刘庆邦继续说道:“写人心的恶,是出于作家善良的愿望,是希望这个社会能够变得更美好一些。”极端的恶能够使人感到震惊,使人警醒,最终使人往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
而作家的“善”,应该达到何种程度才能够行使文学“劝善”这一目的呢?刘庆邦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给出了一份答案:“我在写《黑白男女》的时候,连续十个月都在家里写作,每天写到动情,写到眼湿。”“当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他就会沉浸在其中,与现实拉开了一些距离,久而久之就会在这样的状态下完善自我,达到‘善’的境界。”
生命和灵魂需被看高
“一说到‘高贵的心灵’,大家可能就会觉得这是属于贵族的东西,一般的人哪能谈得到这样的境界呢?事实上并非如此。”很早以前,当作家铁凝说到这一点时,刘庆邦先生也持有同样的疑惑,不过现在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高贵和财富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正相关的。”他补充道,“一名捡废品的老人用赚来的钱去资助大学生,就算他地位低下,他的心灵也肯定是高贵的。而一些人即使身处高位,但他们的心灵也很难说得上高贵,更多是一种卑贱的心灵。”
既然文学是为了“劝善”,那么作家应该拥有高贵的心灵,把生命和灵魂的价值看作是高于一切的东西。“生命和灵魂应该是一种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一旦把它们当成手段来使用的话,那么就会失去心灵的高贵。”刘庆邦先生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待文学创作,“一个作家长此以往,那么他就会变得低贱,就写不出高质量的作品。”
道德与情怀缺一不可
“任何文学作品里都包含着道德。可以说,文学即道德。”那么,应该如何保持道德呢?刘庆邦说,要保持作家的真诚。“保持真诚,就是保持作家的所感所知,这是一个核心价值。”而面对现今文坛创作的种种现象,刘庆邦也对此发表的看法。他说:“现在有部分作家左顾右盼、瞻前顾后,追赶潮流与时尚。”如果作家创作的作品只是为了迎合一些人的趣味的话,那么这样的作品做不到高尚,也就没有其他优秀的价值了。
而就文学的核心,刘庆邦认为,在于“以情动人”,将哲理思想以感性的方式展现出来。“文学是寻求一种感情的共鸣,一种触动。而悲悯的情怀就是文学情感内的一种重要内容。”而为了表现悲悯的情怀,作家就需要对生死有着清醒的认知,这也是煤矿文学及其所属的严肃文学所应该拥有的一种东西。“每个人都会对死亡感到恐惧,而作家因为提前预见了死亡的到来,作家也因此产生悲悯的情怀。我们可以从曹雪芹对于林黛玉的形象塑造中看到这一点。”
坚强的意志
体力、智力与意志力,是刘庆邦对于人的三种力量的理解。目前社会对于体力与智力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比较好的程度,但对于意志力而言,目前缺遭到人们的忽视。“一个作家的写作,不是智力或才华的竞争,而是一种意志力的竞争。”刘庆邦强调了意志力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这种意志力呢?刘庆邦认为,要先“战胜自己”。刘庆邦说:“意志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体现,比如喝酒。有的人在喝酒之后因为没有意志力而行为不当,而有的人却能在喝酒之后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理性。”而在面临真正的困难时,只有那些具有意志力的人才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挨过饿的人,不会说饿;而没有挨过饿的人,天天说饿,显得娇气。”当然,这种意志力并不是要求人们是在每时每刻都要坚持,可以有的放矢,但一定要“慎终如始”,才能体现人类伟大的意志力。